低空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其需求规模大、覆盖领域广、紧缺程度高,已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重要增长极。结合政策导向、产业规模、招聘数据及人才培养布局,具体分析如下:
一、产业规模扩张直接驱动人才需求激增

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
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33.8%),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2035年达3.5万亿元。万亿级市场的形成需庞大人才支撑,尤其核心制造、技术研发与运营服务环节。
产业链条长,岗位覆盖全领域
低空经济涵盖四大核心板块,每环节均需专业化人才:
上游(占产业链价值30%):能源与动力系统工程师(占成本40%-50%)、航电系统工程师(占20%)、新材料研发等;
中游(占价值50%):飞行器整机设计师、高端装备制造工程师、适航审定专家等;
下游:低空物流调度员、空中交通管制员、应急救援操作员、运维工程师等;
综合服务:低空经济政策分析师、航空会展策划、职业教育培训师等。
二、近三年招聘数据印证人才需求高位运行
总量持续攀升
2022-2024年全产业累计招聘量突破75万人次,其中2023年单年招聘28万人,同比增长32%。即便在2024年宏观经济承压背景下,招聘量仍达14.8万人(仅制造领域),凸显行业韧性。
核心领域需求集中
制造端:2023年招聘16.1万人(同比+27%),2024年保持14.8万高位;
保障与运维端:三年累计招聘7.8万人次;
岗位类型:销售、供应链管理、研发岗占比最高,反映产业化加速。
企业类型多元
民营企业与上市公司合计占比88%,国有/外资企业加速布局,形成多梯队人才吸纳网络。
三、政策与教育体系全力响应人才缺口
国家战略定位催生政策红利
低空经济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地方政府配套政策:近30省份出台专项规划(如北京、深圳、湖南),对通航飞行员、机务维修等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等激励;
杭州、安徽等地赋予企业”自主人才认定权”,简化紧缺人才引进流程。
高校职业教育快速覆盖
高等教育:2025年北航、北理工等6所顶尖高校首批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聚焦智能航行、空域管理等方向;
职业培训:全国超20所高职院校开设低空维修技术专业(如长沙航空职院、成都航空职院),强化应用型人才供给;
培养目标: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航空工程+人工智能+通信技术)成为核心导向。
四、紧缺岗位与未来需求方向
当前缺口最大的领域
产业链环节 | 紧缺岗位类型 | 紧缺原因 |
---|---|---|
上游技术研发 | 高能量密度电池工程师、航电系统架构师 | 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需求急迫 |
中游制造 | eVTOL总体设计师、适航认证专家 | 新型飞行器商业化加速 |
下游应用 | 低空交通管制员、无人机反制工程师 | 空域管理复杂度提升 |
交叉领域 | “航空+AI”算法工程师、低空经济政策研究员 | 法规与技术创新同步需求 |
未来需求预测
按产业规模推算:若2035年达3.5万亿元,需新增专业技术人才超百万(参考AI、新能源车产业人才密度);
技能迭代方向:数字化(空域管理系统开发)、绿色化(新能源动力系统)、融合化(低空物流场景运营)。
五、挑战与建议
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端研发人才供给不足(如适航审定专家全国不足千人);
应用场景复杂导致复合型人才稀缺(需同时掌握航空法规与行业知识)。
政策建议
建立”政-企-校”联合培养基地(如湖南设立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基金);
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如无人机操作员分级认证);
推动国际人才引进(如eVTOL领域海外专家)。
结论
低空经济市场人才需求不仅总量大,且呈现持续性、多层次、跨领域特征:
- ✅ 短期看:制造与运维领域招聘量已连续三年高位运行,技术研发岗薪酬溢价显著;
- ✅ 中期看:高校专业增设与政策扶持将缓解基础人才缺口,但高端人才争夺白热化;
- ✅ 长期看:产业规模扩张与应用场景深化(如城市空中交通)将持续释放百万级就业机会。
建议求职者关注”技术+场景”交叉领域(如低空物流算法、空域数字化管理),政策制定者需强化产教融合与紧缺人才目录动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