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网络设施是支撑低空飞行活动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基础,其构成涵盖物理基础设施、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及配套制度体系。根据资料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物理基础设施(设施网)

功能:为航空器提供地面保障与能源补给,满足起降、中转、维护等基础需求。
核心设施:
起降平台:
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无人机专用跑道(如深圳建成483个起降点,支持多机同时作业)。
接取设施(物流装卸区)、紧急备降点(应对突发状况)。
能源补给站:
航空器充(换)电站、电池存储中心(支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能源航空器)。
运维中心:
检修设施、保障站、飞行测试平台(确保设备可靠性)。
典型案例:
深圳“低空经济走廊”布局300个起降点,集成物流、急救等多场景。
美国沃尔玛在零售商店顶楼设置无人机起降点,提升配送效率。
二、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空联网)
功能:实现飞行器与地面系统的实时数据交互,保障通信、导航与空域监控。
核心系统:
通信系统:
5G-A(5G-Advanced)、卫星通信备份系统,提供低延迟、高带宽数据传输。
通感一体基站(融合通信与感知功能,如中国电信的“天地一体低空智联网”)。
导航与定位系统:
北斗/GPS增强定位、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提升定位精度。
监视与感知系统:
低空雷达、射频识别(RFID)设备,实时跟踪飞行器轨迹。
通感一体化网络(如南京浦口522平方公里网格化巡查系统)。
气象监测系统:
小型气象站、低空气象服务网络,提供精准气象预警(如风速、能见度监测)。
技术标准:
基站需满足射频传输、通信协议、数据加密等性能要求(中国信通院标准)。
通感一体设备需兼容5G-A频段,支持多目标识别与抗干扰。
三、空域管理平台(航路网)
功能:数字化管理空域资源,优化航线规划与飞行调度。
核心构成:
操作系统:
3D数字地图、城市信息模型(CIM)、空域动态管理模块。
数据中枢:
空域知识库、飞行规则库(如避撞算法、禁飞区设定)。
智能决策系统:
基于AI的流量预测、航路自动规划(如深圳无人机系统完成78万次货运调度)。
应用案例:
欧洲U-Space计划: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低空交通实时监控与防碰撞预警。
中国莱斯信息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支持大规模飞行调度。
四、监管与服务系统(服务网)
功能:连接政府、企业、用户,提供合规监管与运营支持。
核心模块:
低空监管系统:
连通民航局与地方政府平台,实现飞行许可审批、违规行为监测。
飞行服务平台:
为企业提供航线申请、状态监控服务(如中国联通南陵县5条无人机物流航线)。
应急响应系统:
消防、医疗急救协同网络(如DHL卢旺达无人机血液配送网络)。
制度基础:
空域使用规则、飞行器技术标准、运营许可法规(需政府与行业协同制定)。
五、典型案例对比
国家/地区 | 核心设施建设重点 | 创新点 |
---|---|---|
中国深圳 | 5G-A通感基站、1200+起降点 | 全球首个市域级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
美国加州 | 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UTM) | 整合飞行数据与空域管理 |
欧洲 | U-Space数字空域平台 | 实时防碰撞与航线优化 |
日本 | 小型气象站网络(农业植保场景) | 精准气象数据支持农药喷洒 |
六、现存挑战与发展趋势
挑战:
数字基建滞后:低空通信覆盖短、定位精度不足。
标准体系待完善:跨区域空域管理规则尚未统一。
趋势:
技术融合:5G-A/6G与卫星通信增强空域覆盖。
智能化升级:AI驱动空域自主调度(如中国移动规划十大应用场景)。
绿色化:新能源充电网络普及(eVTOL能源基础设施)。
综上,低空经济网络设施是“硬设施”(物理基建)与“软系统”(数字平台)的深度融合,需通过技术标准化、政策协同与跨域合作构建完整生态。随着中国“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目标推进(2025年预计规模1.5万亿),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与网络化将成为竞争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