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干扰枪

无人机反制枪诱骗迫降原理

  无人机反制枪实现诱骗迫降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发射虚假信号欺骗无人机的导航或控制系统,诱导其主动降落。具体技术路径如下:

  一、导航信号诱骗(GNSS欺骗)

无人机反制产品一览

  伪造卫星定位信号

  反制枪生成虚假的卫星导航信号(如GPS、北斗等),其信号强度比真实卫星信号强8-10dB,覆盖真实信号。无人机接收虚假信号后误判自身位置,例如:

  禁飞区投射:将虚假的禁飞区坐标发送给无人机,使其误认为身处禁飞区而自动迫降。

  位置偏移诱导:修改无人机定位坐标,使其偏离航线或触发返航逻辑。

  欺骗策略分类

  转发式欺骗:接收真实卫星信号后添加延迟再转发,篡改位置信息。

  生成式欺骗:完全模拟卫星信号结构,直接控制导航系统(适用于民用无人机)。

  二、控制信号劫持

  协议破解与信号覆盖

  破解无人机通信协议,发送更强的伪造控制信号覆盖遥控器指令,直接接管控制权。例如:

  迫降指令注入:向无人机发送强制降落指令,触发其安全机制。

  返航诱导:模拟”返航”指令,使无人机返回预设起点。

  三、混合干扰与诱骗协同

  多频段干扰辅助

  干扰枪同时阻断遥控(2.4GHz/5.8GHz)和图传信号,迫使无人机进入失控状态,此时叠加诱骗信号可引导其按设定策略迫降。

  例如:大疆无人机在信号丢失后会启动安全程序(自动降落或返航),诱骗信号可在此过程中接管控制。

  动态变频反制

  先侦测无人机工作频段,再发射同频干扰或诱骗信号,增强针对性。

  四、技术性能与实战案例

  有效参数

  覆盖1.2-1.6GHz导航频段,发射功率≥1mW,作用距离≥1km。

  实际应用

  武汉马拉松安保中,通过”导航诱骗+信号干扰”组合,成功迫降3架无人机。

  总结

  诱骗迫降的本质是利用民用无人机导航和通信协议的漏洞:

  导航依赖未加密卫星信号,易被虚假信号欺骗;

  失控保护机制(如信号丢失后自动降落)可被诱导触发。

  该技术相比纯干扰更精准,可避免无人机坠毁造成的附带风险。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