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象科技的低空安全综合监控与处置系统是一款集探测、识别、跟踪与处置于一体的综合性反无人机防御体系,专为应对“低慢小”目标威胁设计。以下从系统架构、核心功能、技术参数、实战效能等维度展开详述:
一、低空安全综合监控与处置系统架构与组成
1. 指挥控制中心(管控终端系统)
核心功能:
集成多源数据(雷达、频谱、光电),实现设备统一调度、威胁评估与决策响应。支持动态显示无人机防控设备位置、覆盖范围、目标轨迹(含高度、速度、航迹),并在地图上实时标定。
智能模式:
支持手动/无人值守模式切换,具备远程操控侦测与干扰设备的能力,支持多站点组网形成区域联防。
数据管理:
支持全过程数据存储、日志记录与回放分析,便于事后追溯与策略优化。
2. 侦测模块
雷达系统:
采用毫米波雷达(如SDR 200V),频段24GHz,探测距离覆盖5米至500米(行人目标),距离精度<±0.5m,速度精度<±0.5m/s。
针对无人机优化,可识别RCS≥0.0001㎡的微型目标(如大疆精灵4),探测距离≥5km。
无线电频谱监测:
频段覆盖300MHz–6000MHz,360°全向侦测,测角精度≤3°,支持多目标识别与定位。
光电追踪系统:
多光谱融合(可见光+红外),适应夜间/雾霾环境,结合AI算法识别机型与威胁意图。
3. 处置模块
无线电干扰:
发射400MHz–6GHz宽频干扰信号,切断无人机通信链路(2.4GHz/5.8GHz)及导航信号(GPS/北斗)。
导航诱骗装置:
原理:基于信号再生技术伪造卫星信号,控制伪码序列延迟,诱导无人机偏离航向。
分类:转发式(截获真实信号延迟转发)与生成式(模拟器生成高仿信号劫持控制)。
激光拦截器:
功率≥5kW(如LW-5000型),毁伤距离0.5–1km,响应时间≤10秒,可熔毁碳纤维(0.8秒)及铝合金结构(0.3秒)。
动态追踪误差<0.5厘米,支持方位0°–360°、俯仰0°–80°全域覆盖。
二、核心功能与技术亮点
1. 全流程自动化防御
探测-识别-处置闭环:
雷达/频谱初筛目标 → 光电系统锁定追踪 → AI算法评估威胁等级 → 自动选择干扰/诱骗/激光毁伤模式。
AI智能决策:
CNN模型识别机型(准确率99.2%),深度强化学习优化拦截路径,威胁响应时间压缩至0.5秒。
2. 多传感器融合与抗干扰能力
协同探测:
雷达、光电、声波多源数据融合,提升复杂环境(电磁干扰/雨雾)下的目标捕获率。
抗欺骗设计:
导航诱骗装置支持动态伪码调制,破解无人机跳频通信;激光拦截器无视电磁干扰。
3. 全域组网与数据应用
多站点交叉定位:
支持设备组网,提升定位精度与覆盖范围,形成区域联防网络。
大数据分析:
存储处置过程数据与图像,结合历史事件分析优化安防策略,降低误报率87%。
三、性能参数与实测效能
1. 侦测能力
模块 | 参数 |
---|---|
雷达探测距离 | 5–500米(行人),≥5km(无人机) |
频谱监测频段 | 300MHz–6000MHz |
光电追踪精度 | 多光谱融合,夜间/雾霾适用 |
2. 处置效能
技术 | 参数 |
---|---|
激光毁伤时间 | 碳纤维0.8秒,铝合金0.3秒 |
干扰响应时间 | ≤1秒(频段压制) |
导航诱骗成功率 | 劫持控制率>95%(生成式欺骗) |
3. 实战案例
军事演习:
车载移动站拦截模拟巡飞弹靶机,毁伤率99.8%。
机场净空区:
部署后非法入侵事件下降90%,激光驱离响应时间8秒。
关键设施防护:
核电站周边构建激光环形防御带,阻断低空侦察与破坏。
四、系统优势与行业价值
高效经济性:
激光拦截单次成本仅为传统导弹1%,避免附带损伤。
合规性与安全性:
支持“白名单”机制,保障合法无人机飞行,符合国际频段管理规则(ITU)。
环境适应性:
IP67防护等级,宽温域(-40℃–65℃),恶劣天气下有效毁伤距离保持92%。
五、技术演进方向
量子雷达应用:
探索量子纠缠探测技术(如雷神“光谱之盾”),提升对0.3克级微型目标的识别精度。
定向能武器升级:
推动10kW级激光器普及,扩展毁伤距离至1km以上。
智能算法深化:
融合量子计算与AI,实现毫秒级威胁预判与自主决策。
结论
技象科技的低空安全系统通过“侦测-决策-处置”全链条技术整合,在军事、机场、核电站等场景中验证了高拦截率(>99%)与事件下降率(90%)。其核心优势在于多模态传感器融合、AI驱动决策及低成本定向能武器,未来将通过雷达与智能算法升级,进一步强化对微型无人机集群的防御能力,成为智慧城市低空安防的核心基础设施。